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6-12-28 * 浏览 : 246

本规划依据《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划、政策文件编制。

本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范围,期限为五年,即2016年至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工信经济基础扎实。杭州是制造大市、信息经济强市,已基本形成完备的制造业体系。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3.3亿元,比2010年增长34.8%,现价年均增长6.2%,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8.9%。其中,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37.4%,占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强。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313.85亿元,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2、细分领域优势突出。近年来,杭州在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物联网及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细分领域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15年,全市机器人及相关部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集聚了新松机器人、国自机器人、凯尔达机器人、永创智能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已在全国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杭州是国内3D打印产业发展的领军城市之一,涌现出先临三维、捷诺飞、乐一新材料等一批代表性企业。杭州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先行地区之一,2015年全市物联网企业实现增加值307.2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91.96亿元,约占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总量的十分之一。另外,杭州在工业控制领域具有先行优势,拥有中控集团、正泰中自、拓峰科技、力太科技、集控科技、易云科技等一大批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企业,实施了一批“智能工厂”、“工厂物联网”等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了较强市场竞争能力。

3、产业创新资源独特。杭州是创新创业活力之城,在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创新资源优势。杭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举全省之力打造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布局于杭州,拥有省内最具优势的创新资源,浙大、浙工大、电子科大以及中国电科第52研究所、省计算所、自动化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等形成良好科研基础。

4、配套环境条件优越。杭州具有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具有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叠加,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应用创造了优越配套环境。2015年,杭州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1.157,位居全省首位;光网覆盖率96.3%,互联网出口扩容至3.6T(1T=1024G)。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杭州谋划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面临着来自技术动力、市场需求、政策激励以及国家战略落地等多层面的发展新机遇。

1、信息技术革命蕴含产业发展新动力。随着以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带来“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和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加速,催生了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驱动力。

2、工业转型升级孕育产业发展新空间。从长远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制造业内核是基于智能制造的生产和运行,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市场空间广阔。从现实来看,我国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进将加大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多重利好政策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近年来,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和推动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4、“一号工程”明确产业发展新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促进智慧应用“一号工程”,是杭州在新常态下实现争先进位的新要求、新动力。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集中体现,是智慧产业的核心领域;智能制造产品、技术和服务是支撑智慧应用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智能制造产业尚处于孕育阶段,存在着标准不统一、体系不健全等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杭州智能制造产业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一是缺乏关键技术自主权,高端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芯片、嵌入式**处理器(CPU)和高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软硬件大部分依赖进口;二是缺乏龙头企业标杆引领,在技术储备、产品稳定性以及业务模式成熟度等方面仍显不足;三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不足,本土人才培养条件仍不充分。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两区”建设重大机遇,以“一号工程”为统领,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产业培育和应用推广两手抓,着力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全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力争将杭州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造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产业培育的第一动力,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试点,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

——坚持融合联动。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培育的主要方式,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渗透融合、推动制造业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坚持应用拉动。坚持把试点示范应用作为产业培育的关键抓手,以试点示范应用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优势企业,探索一批适宜商业模式,掌握一批行业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合力推动。坚持把激发活力作为产业培育的根本着力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坚持开放带动。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走开放合作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定位。抢抓产业发展先机,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进产业规模壮大、技术实力增强、标准体系领先,全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先行区和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先行区,通过5~10年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智造强市”。

2、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力争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涵盖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高端数控设备、智能成套专用设备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其中,涵盖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高端数控设备、智能成套专用设备、精密智能仪表及传感设备、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等智能制造产业核心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20年,新增2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建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3~5个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参与制(修)订标准20项。

——智造体系不断完善。力争到2020年,全市智能制造产业核心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5家,智能制造集成应用企业达到50家,培育一批特色小镇。

——应用示范领先全国。力争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90以上,总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56%,机器联网率3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左右。实施智能制造试点项目300项以上,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样板。

三、发展重点

坚持产业培育和应用推广两手抓,着力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装备及产品,突破发展工业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培育壮大智能装备制造

1、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面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性价比高的焊接、切割、打磨、喷涂、上下料、组装拆卸、码垛、搬运等工业机器人,消防、矿山、水下、地下管网等复杂应用环境的特种机器人;面向品质生活服务需求,发展医疗健康、康复治疗、旅游休闲、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瞄准高精度伺服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机器视觉系统等核心功能部件和系统开展协同攻关,提升自主配套能力;培育发展柔性多关节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多轴并联机器人;跟进具有容错技术、自主学**、环境建模、人工智能(AI)、人机协作的新一代机器人研发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基地,形成国内领先优势。

2、3D打印装备及关键材料。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健全涵盖研发、孵化、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体系,突破3D打印技术的基础性和理论性瓶颈,着力开发生物及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激光选区烧结成形增材制造装备、**成形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及关键材料与功能部件,构建软件、工艺、材料、装备、应用、标准及产业化的产业链体系。面向工业设计、医疗健康、文化创意、模具制造等领域,开展3D打印技术的试点示范应用,建设一批3D打印创新中心。

3、高端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围绕高速、高精、复合、智能主攻方向,支持发展市场容量大、潜力强的数车、立加、卧加、龙门、磨床等中高档数控机床,大力发展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加工中心、高速钻攻加工中心、柔性加工中心等成套数控机床。瞄准高档数控装置、高性能功能部件瓶颈,积极开发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功能部件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控系统装置及伺服驱动装置,提升高性能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本地化配套水平。

4、精密智能仪表及传感设备。围绕视频监控、智能仪器仪表、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开发流程工业用温度、压力、流量、物位以及成分分析等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离散工业用磁、光、电以及多参数复合传感器和质量检测系统,巩固和提升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加强微机电系统(MEMS)、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5、智能成套专用装备。顺应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重点发展智能物流仓储、智能纺织、智能环境监测、成套智能化生产线等专用装备。以“智能化、自动化、成套化”为主攻方向,提升发展自动导引(AGV)移动机器人和自动托盘(APM)搬运车以及高速智能拣选、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仓库堆垛机,培育发展智能立体停车、智能立体仓储装备。面向石化化工、涂料、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环境安全监测需求,开发具有远程调试、维护和故障诊断功能的在线监测装备。面向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开发全自动化、智能化成套生产线。

6、智能可穿戴设备。面向娱乐、运动、医疗、养老、安全监测等领域智能电子终端应用新需求,把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促进智能人机交互、短距离实时无线通信、设备低功耗与微型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积极开发头戴式虚拟现实(VR)显示设备以及智能手环、手表、眼镜、挂件、服饰、鞋袜等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

(二)突破发展工业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

1、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为牵引,面向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培育一批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工程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及工程服务商,打造国内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集成服务领军城市。提升大型乙烯装置、火电机组、煤化工等高性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的设计、集成开发和工程实施能力,强化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2、工业软件及系统平台。重点发展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测控装置及核心智能制造嵌入式组态软件,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字模型、仿真设计、测试验证等软件工具,打造工控软件特色产业基地;围绕智能制造需求,积极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商业智能软件(BI)、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开放式智能制造软件平台等智能制造关键业务管理软件与系统。结合工业大数据、云制造应用需求,开展工业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制造开放软件等工业云服务平台。面向工业信息安全需求,开展工业防火墙、工控漏洞挖掘系统、工控异常流量分析系统、工控网闸系统等,提供在线监测预警、工业信息安全常态化检查评估、信息安全测评标准建设等行业信息安全服务,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开展面向重点行业的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技术、设备、网络、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互操作测试验证平台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工业信息安全软件产业基地。

(三)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集成应用

1、制造过程智能化应用

——设计智能化。针对制造业企业缩短产品设计研发周期、推行开放式研发设计的需求,积极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协同设计制造模式,建立企业间智能设计网络平台,推进异地设计资源的网络共享、协同,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包设计;推广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与虚拟仿真、快速成型等智能化设计软件,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推动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协同,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

——生产智能化。针对制造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的需要,面向流程型和离散型制造工艺,集成应用精密智能仪表及传感设备、射频识别(RFID)、工业机器人、数控装备、成套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设备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控制系统,推行制造执行系统(MES),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的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实现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监测、物流等环节的集成优化。

——管理智能化。面向生产运营管理和资源管理,针对企业从生产驱动的传统工业模式向消费需求驱动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转变需求,推广应用基于消费者需求驱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企业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推广供应链基于互联网的管理系统协同、数据共享,促进企业间开展协同制造,实现智能管控;推进监控器、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开展智慧能源监控系统、智能电机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锅炉系统建设,构建智慧能源监测平台;推进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监测设备的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制造。

——服务智能化。面向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趋势,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销售、物流、服务等环节的应用,集成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商业智能软件(BI)等,提升服务集成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

2、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顺应“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网络协同制造新模式。深化众包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在企业的应用,重点在轻工纺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促进信息数据资源交互共享,实现产品开发的深度协同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面向服装家纺、家用电器、家具用品、智能终端产品等消费品行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基于消费者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设计、柔性制造、高效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推动企业与电商平台建设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推广用户驱动生产(C2B)商业模式。

——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在机械装备、家用电器、家具用品、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尤其是在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领域,推进标准化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自动化诊断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模型和故障索引知识库建设,推广应用装备(产品)运行状态监测、工作预警、故障诊断与自修复服务等在线服务功能,探索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用电器等重点消费品行业,运用嵌入式智能终端、射频识别(RFID)等智能终端设备,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全供应链追溯系统,推进在线监测、云制造平台等智能服务,实现智慧溯源。

——工业云制造新模式。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建设和推广应用资源共享的工业云服务平台,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探索“云设计”、“云制造”、“云服务”,打造面向特定行业和细分市场的工业云生态系统,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形成一批工业大数据行业平台。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创新链条,优化创新体系

1、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智能制造重大创新需求,充分发挥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性,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关键共性需求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全市智能制造领域布局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专栏1:智能制造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行动

根据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要求,在智能制造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1、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建设,依托浙江大学、阿里巴巴、中国移动杭州研发中心、中电海康、杭汽轮、万马等,争创综合性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推进市政府与富士康战略合作,加快云栖小镇建设,创建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推进萧山浙江3D打印产业园建设,依托先临三维等行业领先企业,建设以设计研发、检测测试、技术展示体验、科普教育、技术服务等为重点的3D打印创新应用服务中心,创建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4、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加强协同创新,培育3-4家智能制造领域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梯队。

2、培育一批企业创新载体。支持企业争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设计院等高水平创新载体,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到2020年,全市智能制造领域新增2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组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

3、搭建一批智能制造创新公共平台。推进市政府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合作,筹建杭州工业研究院。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二)加强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1、组织实施智能制造技术攻关。对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围绕产业创新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到2020年,全市组织实施50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专栏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1、机器人及关键基础件攻关

攻克机器人结构、驱动、感知、控制一体化协同设计,研发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控制器、精密减速器、高速精密传动装置、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件等基础件和通用部件。

2、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攻关

研发自动化、数字化、成套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推进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工控软件的研发以及集成应用技术。

3、智能传感技术攻关

研发新型传感器、微机电传感器、自检校自诊断自补偿传感器,以及工业自动化环境下的温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研发高灵敏度、高环境适应性、高可靠性的智能仪器仪表。

4、3D打印及关键材料攻关

重点攻克与3D打印相关的金属基粉末材料、陶瓷粉末材料、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的制备核心技术。

5、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攻关

攻克智能人机交互、短距离实时无线通信、设备低功耗与微型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开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研究。

6、嵌入式工业芯片与软件开发

研发面向工艺过程控制和特殊控制的模块芯片,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特性,开展工艺设备、智能仪表、装备数控系统等的柔性集成和应用。

2、参与制(修)订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指导,支持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到2020年,全市参与、主持制(修)订智能制造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项。

专栏3:智能制造标准建设行动

1、基础共性标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在开展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基础共性标准的研究。

2、关键技术标准。围绕装备(产品)、软件、系统集成服务三大领域,推进机器人及关键基础件、智能传感器、3D打印装备与材料、嵌入式工业芯片、智能工厂、工业软件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

3、重点行业标准。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制定分行业的智能制造标准。

3、开发智能制造重大标志性产品。依托新产品(新技术)和首台(套)产品开发认定推广机制,开发一批高端智能成套装备、单机装备以及智能化终端产品,力争每年有一批智能成套设备列入省级首台(套)产品目录。

(三)实施试点示范项目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

1、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行动。对接工信部、浙江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项目。围绕智能装备(产品)、集成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市级智能制造试点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专项服务行动,组建智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和科研院所等专家团队,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智能化改造供需对接活动。

专栏4: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行动

1、推广应用杭产智能制造装备与产品。重点在工业机器人、专用机器人、3D打印设备、数控机床、物流仓储智能设备领域,遴选一批具有技术先进性、市场应用前景广、智能化改造急需的杭产智能成套装备及系统集成服务产品,面向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进行宣传推广。

2、制造业智能制造试点项目。面向医药化工、纺织化纤、建材冶金、食品饮料、民爆、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实时数据采集与工艺数据库平台、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面向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有关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高效协同与集成,形成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示范样板。

3、推动智能制造新业态示范应用。面向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有条件企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新模式示范应用;面向服装家纺、家用电器、智能终端产品等消费品行业,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示范应用;在机械装备、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尤其是在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领域,开展远程运维服务示范应用;面向数据密集型行业,开展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制造新模式示范应用。

2、深入推进“机器换人”。组织实施“机器换人”示范试点和行业“机器换人”综合试点,积极支持县(市、区)争创省级分行业“机器换人”试点县(市、区),促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3、推进智能制造应用基础平台建设。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面向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应用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第三方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跨领域、跨平台应用。支持行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发展共享经济。

(四)培育优势企业完善产业体系

以“三名”试点企业为抓手,重点扶持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较强产业链带动作用的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制造集成服务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支持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小镇组织开展专项招商,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高精尖”项目。

专栏5:智能制造工程服务企业培育行动

1、智能装备制造服务商。面向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企业,开展远程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制造服务。

2、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集成服务商。为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和重点领域集成应用提供智能制造集成服务。

3、智能制造新模式服务商。面向“互联网+”制造业领域,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探索。

(五)建设特色基地优化发展平台

支持创建以智能制造装备为特色的省级高端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机器人、高端物流装备、智能成套装备、传感器等特色产业基地。争取将西湖云栖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余杭梦栖小镇创建为智能制造领域全省示范小镇。支持江干钱塘智造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等对标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要求,积极创建为省级特色小镇。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强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合作,建立“双创”新生态。

(六)健全人才队伍强化智力支撑

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引进一批带重大项目、带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CIO)、首席技术官(CTO)、首席数据官(CDO)制度,培养一批符合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机械加工、电气运行与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等技能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对各区、县(市)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落实具体推进实施方案。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智能制造专项,争取上级部门政策的支持。完善市级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和试点示范应用。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大对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的倾斜支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扩大设备融资租赁业务。

(三)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积极落实人才优惠政策,集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深入推进“腾笼换鸟”,支持建设智能制造特色小镇(基地、园区)、孵化器、加速器以及众创空间,为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撑。

(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智能制造领域上市企业发挥资本市场优势,开展海外收购和战略合作,加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支持企业参与智能制造领域国际会议和展会,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检测认证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引导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州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五)优化行业运行环境。充分发挥杭州市机器人协会、杭州市“机器换人”与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杭州市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等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完善智能制造产业统计监测制度,编制发布年度产业发展报告。积极组织开展行业高峰论坛、博览会,开展媒体记者杭州行系列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提升行业影响力。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