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杭州市机械行业协会会员大会上,有幸聆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潭建荣做的“中国制造2025”的专题报告,作为一名毕业后一直在杭州装备制造业企业工作的员工,深受启发,今天也谈谈自己对杭州装备制造业的一些想法。
这些年,杭州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发展“智慧制造”已经成为引领杭州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杭州一直大力推进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特别是智慧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机器换人”,以提高制造企业智能化水平。然而,杭州制造业还是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杭州制造业的发展局限于杭州或浙江省区域,许多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都是借助引进技术或是合资实现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且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多是为了降低成本或提高同质性生产规模扩张能力,目的并不在于产品差异化。
其次是“产学研”合作较差。杭州的研发人员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体制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也还是重“技术价值”、轻“市场价值”。虽然杭州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国家级重点高校,但此类高校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项目较少,不能完全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水平,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很少。
第三是综合竞争力弱。杭州装备制造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类似杭汽轮、杭氧等高科技、高技术制造企业,产品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但大量的设备都需要从德国、意大利、捷克等国进口。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装备制造业严重制约了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第四是人才的匮乏。近年来,杭州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但是企业研发队伍发展却严重滞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许多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稳定的研发队伍。很多企业不但创新型人才匮乏,劳动力和技工也短缺,虽然近几年全市开始重视高科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但依旧缺少在行业内起引领作用的领军型人才。
面对杭州装备制造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杭州应把握全球“智慧制造”发展机遇,把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作为杭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通过创新驱动、机器换人,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减员降耗、控本增效、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的目标。
一、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
杭州要支持企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要逐步的通过先模仿后独创、先低科技后高科技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技术能力的提升能提供企业进入较高级产业链的基础。要加强发展智能装备技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攻克智能制造系统和核心部件的关键性技术,推动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最终,从质上影响产业竞争力。
二、人才培育打造产业联盟
杭州要通过“智慧制造”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需要引进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重点培养适合各自产业的高层次研发和应用人才。要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好、居住条件好、国民教育好、文化教育好、医疗条件好、创业孵化器好、科研项目多的人才环境,从而吸引高科技人才能够入驻杭州。同时要大力推进“产学研”工作,让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各类创新人才共同参与,紧密打造杭州“智慧制造”的产业联盟。
三、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知名度
要提升杭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有一批世界性的品牌作为领头羊,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发展道路,扩大杭州“智慧制造”的知名度。这需要整合优势产品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产品创新战略、资本化经营战略等来提升杭州企业知名度,推进“智慧制造”的战略创新。要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间的相互融合,坚定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的方向,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智慧制造”是智能化的更高阶段,代表了人与技术的融合,杭州制造业要顺应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推进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提升杭州企业和产品的人性化、艺术性,从而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智慧企业和智慧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和时代最前沿。这是推进杭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